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合肥吸引外籍人才能力位居全国第3 海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日前,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揭晓,合肥在外籍人才最青睐的中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三,赢得举世瞩目。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才引智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才智支撑。

合肥对外国人才的巨大吸引力来自哪里?合肥何以让来肥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

创新服务 让外国人才来得了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利用海外人才智力资源加快发展,是当前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按照国家和省“全创改”、“放管服”改革要求,目前,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已在我市全面实施。为更好地服务外国人才,我市以县区为抓手,将相关受理窗口向县区延伸,目前除了1个市级受理窗口外,我市还开放了14个县区级受理窗口。

2017年,我市各类临时入境外籍人员已达6.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5%;长期停留、居留和办理各类签证的外国人才4506人次,同比增长12.67%;其中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616人,A类人才约占30%;目前在肥工作的“千人计划”外专项目专家有5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达10人,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

中组部“千人计划”外专项目专家、著名凝固态物理学家尤金·格列戈良茨,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合肥学院客座教授米歇尔·莱勒斯,省“外专百人计划”专家、2017年度“R&D100”大奖得主扬·因根霍夫……近年来,我市以中组部“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全省“外专百人计划”、市“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为抓手,充分利用实施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重点引智项目的契机,大力引进外国高端人才。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关键性技术攻关、企业跨越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充分发挥了“导师”、“智囊”作用,起到了“领军”、“示范”效果,产生了“领头羊”带动效应,形成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生动局面。

优化载体 让外国人才待得住

安徽科力信息(省计算机软件中心)引进美国、英国、瑞士、德国、俄罗斯专家和技术,成功研发的城市交通信息感知与分析应用系统、道路交通管理大数据应用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多地推广使用。

江淮园艺通过引进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哥斯达黎加等合作国别的辣椒种质资源,进行国内早春和秋延后辣椒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不仅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提升了整个辣椒行业水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以项目化为抓手,以让外国人才在肥“有事干,干成事”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我市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49项,包括1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个重点外国专家项目和2个重点外国专家项目备选项目。“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334项,聘请外国高端专家1119人次,申请国家、省外专局引智专项经费2500多万元。从引智项目服务领域上看,服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类占55%,现代农业占25%,医药、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民生引智”项目占20%,既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项目,也注重扶持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现代农业项目,助力我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政策引领 让外国人才用得好

在合肥,既有促进中韩友谊、捐资助学几十年如一日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赵诚惠教授,也有倾注教育创新的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洋院长”霍恩教授……在肥的外国人才已构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全市常住外籍人口已达3000多人,全市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绿卡50余张。

近年来,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合肥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聚力打造创新之都若干措施等政策,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综合性实施意见,打出了一整套引才用才留才政策组合拳。今年,我市将加快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各项配套实施细则;完善海外人才工作站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引进、培养外国人才;支持用人单位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名校名企来肥共建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战略性研发平台;加强与南京、深圳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合作,加大对人才出国(境)培训支持力度,探索离岸创新模式。

“我们将增加国际人才市场窗口业务功能,努力打造辐射带动皖江城市带、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规模与特色兼具的一流国际人才地方市场。”市外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坚持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上门提供“点餐式”服务,坚决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给予外国人才的出入境、居留、医疗、保险、教育等各项便利。同时继续组织外国专家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合肥友谊奖”国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让外籍人才在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本报记者 赵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