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合肥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污水改造循环生净水

塘西河再生水厂污水由浊变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近日,合肥市城乡建委组织的“促进人水和谐,海绵城市建设媒体行”走进海绵小区、杏花公园以及塘西河再生水厂、塘西河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站,近距离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看它如何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海绵小区保鲜的雨水清澈见底

航鑫家苑海绵小区改造试点项目自2017年10月开工以来,已初见雏形,计划将于4月中旬全部完工。

改造前的航鑫家苑小区雨污混接、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低。如今,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屋顶、地面与道路将雨水全部收集起来,通过“下渗”、“保鲜”把雨水储存起来,可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治理效果。

航鑫家苑净化后的雨水

从小区蓄水井内打上来的水倒在透明玻璃杯内,竟然清澈可见,完全没有异味,完全想象不到这原来是雨水。究竟是什么让雨水变得如此新鲜、干净呢?负责该项目的仁创科技公司总经理肖胜华介绍,雨水通过透水砖将水里的悬浮物处理掉,渗下的水基本上就很干净。再通过模仿地下河结构的蜂巢硅砂蓄水池,达到层层过滤,逐步净化。“这种蜂巢结构集收集、净化、循环利用为一体,不仅不占用地表空间,结构稳固还零能耗。储存的水则可用来浇灌、洗车,使得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合肥市还积极推广节水型建筑和小区,滨湖新区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高标准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装置,结合小区广场和景观,加强径流控制,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效率。

大型调蓄池让老城区不再惧怕急降雨

小区有蓄水池,老城区有调蓄池。为解决环城路内老城区合流制初期雨水污染,于2016年5月建成了杏花调蓄池。服务面积约2.9平方公里,调蓄规模17500立方米。

据合肥市城乡建委防洪所副所长方俊介绍,调蓄池在降雨初期可以截留超过污水泵站提升能力的合流水,将其存储于调蓄池内;雨后污水管网负荷允许时将池内水提升至污水处理厂,减少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消减降雨峰值对排涝的压力。

另外一个大型调蓄池——逍遥津调蓄池也是利用老城核心区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成。这两个调蓄池雨洪调蓄能力超过两万立方米,基本覆盖了整个老城区汇水面积,为城区消减径流发挥显著功效。如今下大雨老城区也不见积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如“海绵”般的调蓄池。

此外,结合老城区片区综合提升,大力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清淤。大力完善排水主通道布局,实施蜀鑫路、西二环、茗香路排水系统改造,城区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全省首个地埋花园式清溪净水厂通水达标排放。

塘西河污水改造循环生净水

在塘西河再生水厂,工作人员拿了两玻璃水,一杯浑浊且臭,一杯清澈无味。污水由浊变清,再生水厂“功不可没”。

塘西河是经滨湖新区流入巢湖的一条重要水系,全长约12公里,流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塘西河再生水厂每天“净水”能力达3万吨,负责将滨湖居民生活污水进行改造成再生水,一部分直接流入塘西河,一部分用于园林浇灌、市政清洁、景观补水。

同时,塘西河边上还建了合肥首个初期雨水调蓄处理站。降雨初期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污染程度较高,甚至通常超过了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为净化初期雨水,目前塘西河已建有5个调蓄塘,面积达1.8万立方米。雨水来临前将调蓄塘水排干,用来储蓄初期雨水,处理后排到湿地进行进一步净化。

据滨湖新区建设处副处长刘星介绍,一期调蓄站初期雨水调蓄量为20000立方米,处理规模为每天5000立方米,截留管道总长3610米,汇水面积878公顷。“近3个月处理污水约12万立方米,去年一年则处理了900万立方米。”目前二期工程施工队伍已进场,工期10个月,预计年底竣工。

此外,合肥市在庐州大道、上海路等新建工程还积极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路中和路侧绿化科学设置下凹式绿地等滞水、净水措施,老城区阜南路、五河路等道路人行道改造采用透水铺装,裕溪路高架东延等对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规模效应的重点市政道路项目从规划设计源头即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结合工程设计引入雨水收集、生物滞留、绿化带净化等技术措施,通过市政道路等工程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今年,市城乡建委将继续推进蜀山区清I、II冲雨水调蓄工程建设,新建南淝河中游二里河、史家河、西李郢等重点排口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推动新站区少荃湖片区海绵城市工程、瑶海湾湿地公园及初期雨水截流工程、王咀湖等一批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建成胡大郢污水处理厂、于湾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陶冲污水处理厂二期、小仓房污水处理厂三期、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四期,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河道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完成关镇河、许小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南淝河下游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记者 檀美玲 合建宣)